中秋節
中秋節始于唐朝初年,盛行于宋朝,至明清時,已成為與春節齊名的中國傳統節日之一。受中華文化的影響。
中秋節自古便有祭月、賞月、拜月、吃月餅、賞桂花、飲桂花酒等習俗,流傳至今,經久不息。中秋節以月之圓兆人之團圓。
中秋節的溯源
在傳統文化中,月亮和太陽一樣,這兩個交替出現的天體成了先民崇拜的對象。中秋節慶則源自古人對月亮的祭祀,是中華民族祭月習俗的遺存和衍生。
中秋節成為官方認定的全國性節日,大約是在唐代。唐代時中秋風俗在我國北方已流行?!短茣ぬ谟洝酚涊d有“八月十五中秋節”。
中秋賞月風俗在唐代的長安一帶極盛,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,并將中秋與嫦娥奔月、吳剛伐桂、玉兔搗藥等神話故事結合起,使之充滿浪漫色彩,玩月之風方才大興。
北宋時期,中秋節已經成為普遍的民俗節日,并正式定陰歷八月十五為中秋節。到了明清時,中秋已成為中國民間的主要節日之一。
月餅
月餅作為拜祭月神的供品,其由來歷史悠久?!霸嘛灐币辉~,在現存文獻,最早收錄于南宋吳自牧的《夢梁錄》中。
漢族農歷八月十五中秋節飲食習俗。宋代大詩人蘇東坡有詩句“小餅如嚼月,中有酥與飴”贊美月餅,從中可知宋時的月餅內已有酥油和糖作餡了。
到了明代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更加普遍。經過元明兩代,中秋節吃月餅、饋贈月餅風俗日盛,且月餅有了“團圓”的象征義。
經清代到現代,月餅在質量、品種上都有新發展。原料、調制方法、形狀等的不同,使月餅更為豐富多彩,形成了京式、蘇式、廣式等各具特色的品種。發展至今,中秋節賞月和吃月餅是中國各地過中秋節的必備習俗,俗話說:“八月十五月正圓,中秋月餅香又甜”。
轉朱閣,低綺戶,照無眠。
不應有恨,何事長向別時圓?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,此事古難全。
但愿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
本文僅供交流學習 , 版權歸屬原作者,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,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,我們將立即刪除。